close

作者:楊艾俐  出處:天下雜誌 377期 2007/08

什麼是友誼,「職場友誼」對個人、對企業有何影響?這些
不是老生常談,而是歷久彌新的重要課題。在不安定、缺乏信任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來重新定義友誼,找回快樂。

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
朋友重要,似乎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。美國《時代雜誌》去 年在一期「追求快樂」的文章中說,金錢很重要,但不是絕對重要。據調查,一年收入在四萬五千美元的家庭,生活無虞,就已能達到快樂條件(沒錢不會快樂,貧賤夫妻百事哀)。能夠帶來快樂的是朋友、家人、信仰,以及一顆感恩的心。

在現代,交朋友看似容易,在雅虎、Skype、MySp ace裡,兩分鐘就可找到兩百個朋友。研討會、宴會、雞尾酒會人來人往,酒酣耳熱,就可稱兄道弟。

但是友誼品質有多高?你在人生荊棘中,有多少人可以分擔 你的挫折、徬徨、焦慮?
因此,探討友誼的書和研究愈來愈多。去年,暢銷書作者湯姆.雷思(Tom Rath)出版《Vital Friends : The People You Can’t Afford to Live Without》(《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》),一出版,就列居美國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。

書中提到人生中,一定要有八種朋友的類型:
一.推手(Builder),
二.支柱(Champion),
三.同好(Collaborator),
四.伙伴(Companion),
五.中介(Connector),
六.開心果(Energizer),
七.開路者(Mind Opener),
八.導師(Navigator)。

大人的友誼
作家余秋雨曾寫道:「常聽人說,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 在於孩童時代。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,居然有那麼多人贊成,人生之孤獨與艱難,可想而知,」余秋雨也不贊同,因為他認為,孩童時代的友誼多半只是愉快的嬉戲,友情真正能產生意義是在成年之後,也因此,友誼在獲得意義之後,才會達到最佳的狀態。

日本暢銷書作家河合隼雄也寫下《大人的友誼》,第一章就 取名,「渴望友情」。
在結尾時,現在身纏病榻的他深深體會,「不體驗友情,或想過友情這東西,人生旅程就有如到歐洲,只買紀念品,在名勝前照張像,走馬看花,可惜極了。」

台灣近年來,社會關係疏離,交朋友、維繫朋友都困難。在 全球化社會裡,人才到處流動,台灣有近一百五十萬人在中國大陸工作,加上家人大約五百萬左右,朋友相隔兩地,久了感情也會變淡。

我們需要不同層次的朋友
歸納書本,研究和訪問,現代社會,人際關係複雜,社會驚 濤駭浪,變動不安。要存活職場,要廣拓人脈,需要有不同層次的朋友。

有三種朋友最重要。
一.職場朋友:幫助你的事業。
二.道場朋友:幫助你的人生。
三.醫生朋友:提醒你活出健康(根據美國一項研究,倘若 你擁有飲食健康的好朋友,你擁有同樣飲食習慣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)。

更多人認為一定要交到三師:
律師、醫師、會計師,才算完整的人生,有任何問題,就可 以隨時詢答。 但是在湯姆.雷思《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》中,認為「朋友一詞已成為太過廣泛的通稱」,每個人應該想自己有沒有Vital Friends(不可或缺的朋友),這種朋友是:一.明顯改善你生活的人;二.在你的工作上或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。「Vital Friends是生命必要元素,」湯姆.雷思說。

專家認為,朋友、家人,是個人社會支持度的重要網路,自 殺、憂鬱症的人往往由於缺乏社會支持,而至每況愈下,別人對他沒有期待,久了,他對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期待。

逆境見真情
很多人生經驗豐富,或心理學家卻把朋友定義得狹窄得多, 尤其必須「逆境見真情」。
學者說,朋友在逆境能安慰、傾聽。就像個安全氣囊,讓我們喘息、恢復、統整,重新出發。他更提供一個述說的空間,讓你有機會對自己的生命做一個有意義的重構。

台灣面臨多重挑戰,工作隨時可能不見,商場虧損時時、家 人病危、過世,甚至交情甚篤的朋友也會背叛。「經濟不好時,人與人的傾軋、競爭特別尖銳,」精研人際關係的專家說。

《基督教論壇報》前社長林意玲,十八年來,將《基督教論 壇報》帶上專業經營,不但財務自主,而且累積三億元的資產,正積極往日報進軍,希望能建立媒體純淨風氣,卻與董事會齟齬,使得林意玲必須在五月退休,轉做顧問。

「就像你把十八年青春獻給一個人,結果,很shock的 結束,怎麼可能不難過?」林意玲雖然語帶堅強,但少不了感傷。 心理學家歸納,人遇到危機(如親人死亡、生病、失業),通常都會經過三個階段,先是否認,然後是憤怒,最終自怨自艾,「這時候你需要一個人,聽你講,帶你走出來,」林意玲說。

在她消沉時,是朋友幫她度過難關。尤其是她的基督徒同業 ,和她一起禱告,治療她的傷痛。「有次,我在嘉義演講完,一個人回旅館,不想接手機,但有個朋友十分鐘就傳一則簡訊給我,他們怕我想不開,直到十一點,我傳一則簡訊說我要睡覺了,他們才停,」林意玲還記得那個微寒的春天夜晚。

常常在挫折中,最容易發現誰是真朋友。軟體公司總經理楊 雨亭,在做資訊策進會組長時,因為掌握很多軟體公司的計劃,因此每天朋友圍繞不斷。 一旦他轉到民營企業,很多圍在身邊的人都不見了,必須獨力奮鬥。當他所經營的企業出現財務危機,當年所謂的朋友卻一個都不見了。 留在他身邊、給他援手的,只有幾位在眷村從小長大的鄰居。「不到六個人,」他用指頭用力地數。

很多人生經驗豐富,或心理學家卻把朋友定義得狹窄得多, 尤其必須「逆境見真情」。 什麼是友誼,「職場友誼」對個人、對企業有何影響?這些不是老生常談,而是歷久彌新的重要課題。在不安定、缺乏信任的時代,我們更需要來重新定義友誼,找回快樂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in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